今年4月初,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和省發改委有關領導一行十余人前往揚子江南京海陵藥業視察指導工作,當考察完海陵中藥制藥工藝技術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國家發改委劉艷榮副司長掩飾不住興奮,發出“進展相當快,比我想象中快的多,好的多”的感嘆。
雖然海陵國家工程研究中心籌建至今才短短三年時間,但其進展之快,工作之扎實,成果之顯著,仍然出乎國家發改委領導的意料,更何況與其他三個國家工程中心相比,揚子江的進展最快,速度的背后凝聚著工程中心科研人員的心血和結晶。
帶著對海陵的好奇,帶著對海陵中藥制藥工藝技術國家工程研究中心的好奇,同時也帶著對揚子江致力于走中藥現代化發展之路的好奇,記者走訪了地處風景秀麗的南京馬群工業園區的揚子江南京海陵藥業,但卻并不張揚的國家中藥工程研究中心。
簡短的寒暄之后,工程中心主任張現濤博士抑制不住興奮,將中心的進展情況向記者娓娓道來。成立于2002年的南京海陵中藥制藥工藝技術國家工程研究中心,由揚子江藥業集團投資興建,總投資1.58億元,其中國家投資1000萬元,江蘇省投資500萬元。中心從成立之初就一直致力于中藥制藥工藝的研究,幾度春秋,幾經拼搏,五大技術平臺的搭建,標志著揚子江在中藥制藥工藝技術領域有了質的飛躍,而現在工程中心強大的自主研發能力也成為揚子江打造品牌核心競爭力,走中藥現代化之路的強有力保障。
實現中藥現代化,政府企業攜手共建
哈佛大學中國問題專家組在分析了中國IT、電子、汽車、化學藥、生物制藥、基因和轉基因類藥、機械、農業等諸多產業后認為,中國加入WTO后,以中成藥為主的純天然藥物和功能性食品將會對西方醫藥、食品市場產生一定影響。
為提升我國新藥研發整體水平,解決企業所需的共性技術、關鍵技術,有針對性地提供系統集成的工程化研究環境和手段,1992年,原國家計委開始組織實施《國家工程研究中心計劃》,通過建立工程研究中心這個平臺,提升企業主動參與市場競爭的研發能力,逐步推動企業成為創新主體。國家決定把中藥產業作為重大戰略性產業加以扶持和發展,并在中藥行業選擇揚子江藥業、同仁堂、廣藥集團、江中藥業4家企業設立國家工程研究中心。
張現濤博士介紹說,我國工程化研究一直比較薄弱,通過加快工程中心建設,把試驗室取得的成果在中心加速產業化轉化,盡快投入市場,取得經濟效益,以提高行業整體創新能力。這個平臺是開發的,實現企業化之作,為醫藥行業提供服務。
在政府的支持下,從2002年開始,揚子江藥業投入數億元,聯合南京大學、北京中醫藥大學、南京中醫藥大學、南京理工大學、中科院上海藥物研究所等單位共同組建南京海陵中藥制藥工藝技術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工程中心以中藥制藥工藝技術為研究對象,建立五個技術平臺,促進科研成果快速轉化為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生產力。
一流的軟硬件設施,一流的開發團隊
承載著中藥現代化夢想的南京海陵中藥制藥工藝技術國家工程研究中心,目前已建成五大技術平臺——大孔樹脂為代表的色譜分離技術平臺、超零界萃取技術平臺、膜分離技術平臺、超微粉碎技術平臺和國家規范化實驗室技術平臺。從五大平臺的架構及其技術特點上看,海陵國家工程中心已達到國內一流水平。
“在五大技術平臺中,大孔樹脂吸附技術無疑是最大的亮點”,張博士補充說 ,樹脂吸附分離技術,采用特殊的吸附式離子交換劑,從混合物中選擇性地吸附或交換其中的有效成分,去除無效部分的一種提取精制技術,可以達到分離、富集中藥有效部位(群)或有效成分(群)的目的。這項技術作為我國中藥制藥工業目前亟需推廣的高新技術之一,其推廣應用、將有利于解決中藥及其復方提取、分離與純化中長期以來存在的諸多問題,顯著加快中藥產業現代化的進程。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目前,工程中心擁有Waters制備型高效液相、Agilent高效液相、CAMAG薄層色譜掃描儀、IRPrestige紅外分光光度計、UV-255OPC紫外分光光度計、METTLERTOLEDU分析天平、NJP-400全自動硬膠囊填充機、G2P-16全自動高速壓片機、GK-40干法制粒機,高效包裝機、KSON恒溫恒濕箱等領先國內,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分析、檢測儀器及生產設備硬件,固定資產額高達數億元。一流的軟硬件設施,成為工程中心走自主研發之路的有力保障。
在人才培養這個關鍵環節,海陵國家工程研究中心本著對內“靠體系培養,靠實戰成長”,對外“不拘一格,只求所長”的兩大原則,吸收大量優秀的藥品研發人才。目前,中心已形成一個30多人的技術開發平臺團隊,其中包括博士2人,碩士6人,其余全是本科以上,另外,聘請了大批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專家、教授擔任顧問,人才庫的充盈,大大提升了中心的自主研發能力,同時也提高了企業技術創新能力和水平。
流程管理體系,打造核心競爭力
“擁有一流的軟硬件設施,一流的開發團隊,但要想高效地發揮這些科研儀器設備的作用,激發團隊的潛力,除了需要高水平的領導,激勵手段外,更為需要科學嚴謹的流程管理體系,而這正是工程中心的核心競爭力所在。”張現濤博士談到這點時深有感觸,因為對于新藥的開發,只有創新能力與經驗積累、開發能力與試驗檢測能力、科學管理水平與流程管理水平,同時達到較高水準時,才可能最終開發出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新藥,只要其中一個環節達不到要求,都可能延長藥品開發周期,甚至有可能使產品開發胎死腹中。因此“只有對整個開發過程進行流程化管理,站在整體、系統的高度進行新藥的調研、立項、開發,才能按時、按質、按標準開發出一系列產品,才能最終形成真正的自主研發能力。”
短短兩、三年的時間,海陵中藥制藥工藝技術國家工程研究中心的流程化管理體系已初見成效。目前,中心已經在研的品種有一個原國家一類新藥,四個原國家二類新藥,其中的一類新藥基本完成了藥理前的工藝研究,二類新藥有三個已經開展了藥理研究,另一個正在進行工藝研究。下一步中心預計立項的有四個項目,其中一個為原國家一類新藥,三個為原國家二類新藥,目前正在進行立項的可行性論證。
在采訪的過程中,讓記者感觸最深的就是張現濤博士及其周圍每一個科研人員常提及的“三高一特”的開發理念,即高市場容量、高科技含量、高質量、療效獨特。“當我們心血的‘結晶’能給千萬患者帶來福音,去除疾病,帶來健康時,就意味著他們認可了我們的企業理念。”這或許就是工程中心對揚子江提出的“求索進取、護佑眾生”企業理念的另一種詮釋。
采訪的最后,記者請張現濤博士對海陵中藥制藥工藝技術國家工程研究中心的未來作個展望,他總結了8個字“厚積薄發,任重道遠。”看來,五大技術平臺的建立不僅點亮了中藥現代化的曙光,更意味著海陵國家工程中心在更高的起點上開始了自己的自主研發之路,讓我們拭目以待他們取得更輝煌的成就!
雖然海陵國家工程研究中心籌建至今才短短三年時間,但其進展之快,工作之扎實,成果之顯著,仍然出乎國家發改委領導的意料,更何況與其他三個國家工程中心相比,揚子江的進展最快,速度的背后凝聚著工程中心科研人員的心血和結晶。
帶著對海陵的好奇,帶著對海陵中藥制藥工藝技術國家工程研究中心的好奇,同時也帶著對揚子江致力于走中藥現代化發展之路的好奇,記者走訪了地處風景秀麗的南京馬群工業園區的揚子江南京海陵藥業,但卻并不張揚的國家中藥工程研究中心。
簡短的寒暄之后,工程中心主任張現濤博士抑制不住興奮,將中心的進展情況向記者娓娓道來。成立于2002年的南京海陵中藥制藥工藝技術國家工程研究中心,由揚子江藥業集團投資興建,總投資1.58億元,其中國家投資1000萬元,江蘇省投資500萬元。中心從成立之初就一直致力于中藥制藥工藝的研究,幾度春秋,幾經拼搏,五大技術平臺的搭建,標志著揚子江在中藥制藥工藝技術領域有了質的飛躍,而現在工程中心強大的自主研發能力也成為揚子江打造品牌核心競爭力,走中藥現代化之路的強有力保障。
實現中藥現代化,政府企業攜手共建
哈佛大學中國問題專家組在分析了中國IT、電子、汽車、化學藥、生物制藥、基因和轉基因類藥、機械、農業等諸多產業后認為,中國加入WTO后,以中成藥為主的純天然藥物和功能性食品將會對西方醫藥、食品市場產生一定影響。
為提升我國新藥研發整體水平,解決企業所需的共性技術、關鍵技術,有針對性地提供系統集成的工程化研究環境和手段,1992年,原國家計委開始組織實施《國家工程研究中心計劃》,通過建立工程研究中心這個平臺,提升企業主動參與市場競爭的研發能力,逐步推動企業成為創新主體。國家決定把中藥產業作為重大戰略性產業加以扶持和發展,并在中藥行業選擇揚子江藥業、同仁堂、廣藥集團、江中藥業4家企業設立國家工程研究中心。
張現濤博士介紹說,我國工程化研究一直比較薄弱,通過加快工程中心建設,把試驗室取得的成果在中心加速產業化轉化,盡快投入市場,取得經濟效益,以提高行業整體創新能力。這個平臺是開發的,實現企業化之作,為醫藥行業提供服務。
在政府的支持下,從2002年開始,揚子江藥業投入數億元,聯合南京大學、北京中醫藥大學、南京中醫藥大學、南京理工大學、中科院上海藥物研究所等單位共同組建南京海陵中藥制藥工藝技術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工程中心以中藥制藥工藝技術為研究對象,建立五個技術平臺,促進科研成果快速轉化為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生產力。
一流的軟硬件設施,一流的開發團隊
承載著中藥現代化夢想的南京海陵中藥制藥工藝技術國家工程研究中心,目前已建成五大技術平臺——大孔樹脂為代表的色譜分離技術平臺、超零界萃取技術平臺、膜分離技術平臺、超微粉碎技術平臺和國家規范化實驗室技術平臺。從五大平臺的架構及其技術特點上看,海陵國家工程中心已達到國內一流水平。
“在五大技術平臺中,大孔樹脂吸附技術無疑是最大的亮點”,張博士補充說 ,樹脂吸附分離技術,采用特殊的吸附式離子交換劑,從混合物中選擇性地吸附或交換其中的有效成分,去除無效部分的一種提取精制技術,可以達到分離、富集中藥有效部位(群)或有效成分(群)的目的。這項技術作為我國中藥制藥工業目前亟需推廣的高新技術之一,其推廣應用、將有利于解決中藥及其復方提取、分離與純化中長期以來存在的諸多問題,顯著加快中藥產業現代化的進程。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目前,工程中心擁有Waters制備型高效液相、Agilent高效液相、CAMAG薄層色譜掃描儀、IRPrestige紅外分光光度計、UV-255OPC紫外分光光度計、METTLERTOLEDU分析天平、NJP-400全自動硬膠囊填充機、G2P-16全自動高速壓片機、GK-40干法制粒機,高效包裝機、KSON恒溫恒濕箱等領先國內,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分析、檢測儀器及生產設備硬件,固定資產額高達數億元。一流的軟硬件設施,成為工程中心走自主研發之路的有力保障。
在人才培養這個關鍵環節,海陵國家工程研究中心本著對內“靠體系培養,靠實戰成長”,對外“不拘一格,只求所長”的兩大原則,吸收大量優秀的藥品研發人才。目前,中心已形成一個30多人的技術開發平臺團隊,其中包括博士2人,碩士6人,其余全是本科以上,另外,聘請了大批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專家、教授擔任顧問,人才庫的充盈,大大提升了中心的自主研發能力,同時也提高了企業技術創新能力和水平。
流程管理體系,打造核心競爭力
“擁有一流的軟硬件設施,一流的開發團隊,但要想高效地發揮這些科研儀器設備的作用,激發團隊的潛力,除了需要高水平的領導,激勵手段外,更為需要科學嚴謹的流程管理體系,而這正是工程中心的核心競爭力所在。”張現濤博士談到這點時深有感觸,因為對于新藥的開發,只有創新能力與經驗積累、開發能力與試驗檢測能力、科學管理水平與流程管理水平,同時達到較高水準時,才可能最終開發出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新藥,只要其中一個環節達不到要求,都可能延長藥品開發周期,甚至有可能使產品開發胎死腹中。因此“只有對整個開發過程進行流程化管理,站在整體、系統的高度進行新藥的調研、立項、開發,才能按時、按質、按標準開發出一系列產品,才能最終形成真正的自主研發能力。”
短短兩、三年的時間,海陵中藥制藥工藝技術國家工程研究中心的流程化管理體系已初見成效。目前,中心已經在研的品種有一個原國家一類新藥,四個原國家二類新藥,其中的一類新藥基本完成了藥理前的工藝研究,二類新藥有三個已經開展了藥理研究,另一個正在進行工藝研究。下一步中心預計立項的有四個項目,其中一個為原國家一類新藥,三個為原國家二類新藥,目前正在進行立項的可行性論證。
在采訪的過程中,讓記者感觸最深的就是張現濤博士及其周圍每一個科研人員常提及的“三高一特”的開發理念,即高市場容量、高科技含量、高質量、療效獨特。“當我們心血的‘結晶’能給千萬患者帶來福音,去除疾病,帶來健康時,就意味著他們認可了我們的企業理念。”這或許就是工程中心對揚子江提出的“求索進取、護佑眾生”企業理念的另一種詮釋。
采訪的最后,記者請張現濤博士對海陵中藥制藥工藝技術國家工程研究中心的未來作個展望,他總結了8個字“厚積薄發,任重道遠。”看來,五大技術平臺的建立不僅點亮了中藥現代化的曙光,更意味著海陵國家工程中心在更高的起點上開始了自己的自主研發之路,讓我們拭目以待他們取得更輝煌的成就!